發表文章

  華人社會與文化─期末總結心得: 開頭老師讓我們小組討論,並自己思考期末報告內容是否有做到以下3點: (括弧內為我們小組討論之後理解出來的意思) 1.主題式連貫性即針對性(有無偏題) 2.個人生命經驗及文本的連結(是否是生活周遭的事物及有無跟提出的閱讀資料相關) 3.適時互動與檢視(是否有跟台下同學作互動,並且確保他們有吸收我們的報告內容) 我們認為我們雖然有做互動,但是並沒有確認同學們是否有了解我們所要介紹的內容, 例如:KAHOOT我們設計了題目,卻沒有另外在跟同學們做講解。 所以後來老師叫我們全班閉上眼睛並比出你認為有做到的部分時,我只比了1跟2。 (覺得自己全部都有做到的老師說比4。) 第二部分,老師給了我們5點讓我們思考是什麼意思? 1.時間 ─ 我認為是期末報告的時間掌控。 2.多元文化 ─ 報告有沒有融合多元文化來做介紹。 3.提問 ─ 跟同學做的Q&A,或是老師上課的提問。 4.態度 ─ 上課的態度(ex.準時),期末報告時,站在上報告的態度。 5.視覺呈現 ─ PPT給人的感覺,讓人看的舒適。 後來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 為何不要繳交書面報告? 我認為是因為如果先交了書面報告的話,看過書面報告後,就會產生先入為主的想法...... (這是建立在先繳交書面報告的基礎上想到的) 老師說她的想法是因為我們幾乎每週都有寫BLOG,在整理我們每週上課的內容了, 書面報告其實就是對於我們報告內容的整理,還有我們對報告的思考脈絡, 這些在BLOG裡我們都做到了,期末報告就不用再做了,而且期末報告是小組報告, 書面的成績也不太好去算......(我記得老師好像是這麼說的,哈哈) 最後老師有讓我們做期末自評: 1.經過這學期,你如何看待華人社會與文化的內涵?這內涵對你個人的影響是什麼? 我認為文化包含的很多事物,有舊的、有新的,舊的不會消失,也許會跟新的融合, 也許會保持原樣,但都是我們的文化。華人包含中國人、台灣人及海外華人, 有部分有相同的文化也有各個自身不同的文化,我覺得還有很多事我還沒了解到的, 今後我也會以我自己的方式去更進一步的了解跟自身相關的社會文化。 2.這門課,你喜歡那些上課環節的安排?在教學方法、閱讀資料、課程安排及教學評量這四方面,    本堂課給你的影響是什麼? 我喜歡問題討論的方面,可以分享自己的意見,並跟其他同學交換看法, 可以讓
 12/25華人社會與文化------飲食文化 這週的主題是飲食文化,是第4組的同學上台報告。 台上的同學一開始跟我們說明他們選擇這個主題的動機。 主要是在說在華人文化中飲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不只是餐桌禮儀,還有料理的故事,連「吃飽沒?」這種日常招呼語都有。台灣的飲食文化多元,他們想從其中找出台灣的特色味道。 這堂課的問題討論分成2大部分: 第1個部分主要是根據先前上傳給我們看過的閱讀文章衍伸出來的問題: 1.華人飲食文化中,有什麼樣的禮儀? 總之以從小跟家裡人吃飯的印象,大多都是長輩先動筷,我們小孩才能伸手夾菜、吃魚的話,不能翻面、不能敲碗筷、要用公筷......等等。 2.每個國家都有屬於他國特別的味道,屬於台灣的滋味是什麼?能展現出台灣的特色嗎? 比較被大眾認同的大概是珍珠奶茶,不過我認為有一個新的也能體現台灣的特色滋味,那就是黑糖珍珠披薩!!(我吃過,真的超好吃的!!!) 3.來到台灣的外國料理是否會改變味道?你比較想吃到台灣口味的異國料理還是道地的? 大部分的店家都會。我比較偏向能吃到道地的異國料理! 4.如何向外國人解釋奇怪的中文菜名? 直接音譯,或是說明料理的成分之類的。 5.你知道有哪些廚師,使用台灣在地食材變化出新滋味嗎? 廚師我不清楚,麵包師傅我到知道一位,吳寶春。 第2部分的問題是: 1.華人飲食文化重視什麼? 我當時是沒想到有重視什麼?台上同學給的參考答案是「均衡」&「和諧」,還有不吃生的。 2.舉出跟飲食相關的諺語、成語等等。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敬酒不吃吃罰酒 3.舉出華人飲食文化的迷信。 筷子拿偏尾端,以後結婚會離家比較遠,反之則近。 4.對於自己的料理有什麼堅持、執著? 讓我當主廚了,就不要給我出主意,也不要動我的廚房! (補充:番茄炒蛋加番茄醬是邪教!!!!!) 總之,這堂課挺歡樂的,也重新複習了一點華人的用餐禮儀,還從教材中知道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地方食物特色,讓人感覺時間過得超快的,一下子就結束了呢! 以上是這星期的課程分享~謝謝閱讀!
圖片
   12/04華語社會與文化課程分享: 今天這堂課老師帶我們做了一下期中小結: 09/18:社會與文化的想像—大開文化之眼 在那堂課,我們依照紙上的問題回答並和同學們討論對於這個問題與自己的答案的看法。 有些問題真的沒人問是不會特別去想的,像是生肖最威的是       ?星座最威的是       ? 我的認知中生肖最威的是龍,星座倒是沒想到,所以我就選了給我印象最深的人的星座了XD 話說,我瞬間能想到的思想家真的太少www 10/23:疫情下全球華語文教學系列 —跨出舒適圈 關於這堂課,我現在只記得大標題了,細節記得不是很清楚...... 1.在疫情期間的線上華文授課(成大老師演講) 2.在疫情下的華語文測驗 11/06:(教師)文化素養 —房子外的狗|同理心 大家會畫一樣的圖畫,我反而沒那麼意外,老師是說她嚇到了wwww 11/20:宗教、社會觀與文學 —公共空間男性行為 —教養的刻板印象 老師有說大家通常都認為教養都是媽媽在教, 但是我在家裡不會覺得我大部分的教養是媽媽教的, 因為小時候我跟弟弟大多都是交給阿婆、阿公、阿嬤帶的, 不過老師問到教養是誰教的? 我還是會先覺得要回答媽媽教的, 但我其實知道不是媽媽教的而已,家裡其他長輩也是有教的。 11/27:藝術與科技發明:特權|人權|女權 —性別想像 身處台灣這個跟世界上大多國家比算和平的國家,我覺得我過得很幸福, 這也算是某種特權吧? 12/10是世界人權日,所以我們在這週寫了聲援人權鬥士的明信片, 我選擇寫給哈妮‧席瓦爾Jani‧Silva,她是一位捍衛森林自然環境的勇士, 但她因為為了要捍衛自然,現在受到了生命的威脅,我想支持她, 因為我也認為自然是很重要的,我很喜歡大自然。 希望她能平安順利捍衛好她家鄉的大自然。 p.s在寫信的時候,老師提議我可以用日文寫,然後我就寫了www 以上!就是這次的課程分享了~謝謝閱讀
圖片
  11/27華語社會與文化課程分享: 課程一開始,老師要我們討論4個問題: 一、榮典之璽(如右圖): 小篆書印章(陽刻), 為國家元首授與榮典之印信。 蓋用於勳章證書、褒揚令、褒獎性匾額等文件。 二、故宮三寶: 原本應該為三幅畫,但近年大家較為熟悉的故宮三寶為 1.翠玉白菜      2.肉形石      3.毛公鼎 三樣被形容成華人民間小吃「酸菜白肉鍋」並列民間系列故宮三寶。 三、台灣有名的陶瓷工藝品牌及產地: 品牌:1.琉璃工房    2.法藍瓷 產地:1.鶯歌陶瓷    2.南投水里蛇窯 四、七曜(星期): 分別為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日曜日, 日本和韓國用來作為星期所用,也是我們平常熟悉的星期一到星期日。 關於真正的故宮三寶是三幅畫時,我還蠻驚訝的。因為我以前高中校外教學去故宮的時候, 也是告訴我們故宮三寶是 翠玉白菜、 肉形石、還有 毛公鼎這三樣呢! 查了資料後,知道是因為畫的展出限制太多,才導致大家比較熟悉 「酸菜白肉鍋」www 討論到台灣陶瓷的時候,我真的只有想到鶯歌陶瓷而已......哈哈, 畢竟離家不遠,小時候常去。 七曜的部分因為本身是應用日文系的,所以很熟悉XD。 課堂的後半段老師讓我們分組討論了3個問題: Q1. 透過影片的敘述,請思考文化素養(資本)、特權與人權/女權間 的關聯? A1. 人權: 人權為個人或群體因作為人類,而應享有的權利, 是每個人生而為人都具備的基本權力,只是是否有被剝奪。 特權: 特權就是只要一個社會讓有些人可以做某些事,但有些人無法做同樣的事, 不用花力氣就可以得到手的權利。 女權: 比較有權的人就比較有女權。 如: 一個背景普通的女性是一位公司小主管,以及董事長女兒也同樣是公司的小主管, 當兩個人都結婚懷孕,是不是普通背景的女性被別人說 "結婚生小孩就退出職場好好待在家啦!"這種話的機率會相對高一些。 文化素養: 感覺沒有文化素養的人就會不懂人權跟女權。 Q2.從Ch7-Ch9中,請列舉民國前,在各領域出現的有名女性? 誰可能 裹了小腳?三寸金蓮是多長? 這個以帛纏足的習俗與近代女性有什 麼相關性? A2.「寸」是一種長度單位,而一寸代表3.33厘米,那三寸的話就是9.99厘米, 三寸金蓮的腳就是9.99厘米的腳。 慈禧太后、孝莊皇后: 他們都反對纏足,也都曾下
圖片
  11/13華語社會與文化課程分享: 課堂一開始,老師就讓我們討論這些問題: 以下是我們小組討論出來的: 1.在六書中,轉注假借是補充說明,其他四個可分為可拆和不可拆, 可拆中可念的是形聲,不可念的為會意,不可拆中可想的是象形,不可想的是指事。 2.新細明體較利於閱讀,因為字體較方正,沒有太大的線條起伏, 每行的上下高度左右寬度都一樣。但在華語教學中,標楷體較為合適, 因為標楷體能表現出筆畫。 3.對初級班而言,不需要交到新台幣的由來,我們教貨幣面額, 如果可以的話會介紹貨幣上的圖案及其代表的意義。 4. 公立學校=官學、私立學校=私學、補習班=書院、私塾 科舉制度類似於公務人員考試。 糊名與現在考試制度的彌封相似。 然後老師有給我們看如何快速分辨一個字是屬於六書的哪一個? 六書分別是: 象形、指事、行聲、會意、轉注、假借。 通常考試時轉注跟假借是不會考的,拿來出題目的都是 象形、指事、行聲、會意。 那麼,如何分辨它們呢? 先分辨不可拆、可拆 不可拆:象形、指事 可拆:行聲、會意 再來分辨不可拆的字是實物還是概念? 實物就是象形:例如「川」,指的是河流,是實際存在的。 概念就是指事:例如 「二」,這是個數字,沒有實體存在。 可拆要分辨的則是可不可唸? 可唸的就是行聲, 不可唸的則是會意。 以前都沒想到有這麼方便的分辨法 ,考試都花了很多時間在思考如何分辨XD 接著是Q2,老師說在教材準備上是用標楷體。 寫字教學時,要注意的是: 1.漢字的背景 2.順序(筆順:永字八法) 3.字的比例(部首、結構) 4.繪圖(不誇大) 再來是第3個問題,你會如何教新台幣? 我當下想到的是教學生如何辨別真偽, 再來就是幣值,多少錢都長怎麼樣? 像是1元、5元、10元、50元都是硬幣, 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2000元則是鈔票這樣。 也可以跟學生說鈔票上的圖案是誰或是什麼? 然後有「新」的,就會有 「舊」的,所以可以補充舊台幣的相關知識。 老師的回答是這樣的: 最後是第4個問題老師給的答案: 最後大家討論到現在只剩彌封,沒有搜身的原因應該是有隱私相關的問題, 所以現在的考試才沒有搜身這一項。 以上!就是這次的課程分享了~謝謝閱讀
圖片
11/06華語社會與文化課程分享: 在今天的課堂上我們先討論到了「素養」和 「文化素養」的差別 老師問我們這兩者有什麼差別? 我當下回答我認為, 「素養」 是不分國籍、族群,世界上的大家共同認同的習慣、習俗等等; 「文化素養」則是特定的國家、特定的族群,各自內部認同的風俗、習慣等等。 然後老師跟我們說了她的想法: 老師有說我說到的答案跟她的還蠻近的(/w \) 之後在這個主題下,老師有提出一個問題讓我們思考: 1.文化素養看似缺乏的情形可能會發生在哪裡? 2.而誰的文化才是標準? 第一個問題,我認為這種情形通常會出現在一個群體裡有不同國籍、群體的人 存在的時候。 第二個問題,我覺得文化應該是互相尊重包容的,而不是去訂定出誰的文化是標準這種事。 接著老師給我們5分鐘的時間討論下面這個問題: Q1.我覺得她會穿晚禮服那種的衣服去赴宴。(歐美國家好像這類場合都穿得超正式) Q2.我會建議她穿著一般的套裝就好,就是不要穿拖鞋、涼鞋那種的就可以了。 然後在回答完上面的問題之後,老師教我們畫 「家外有一隻狗」 然後我畫這樣: 結果老師走過來看了一下班上同學都畫成了什麼樣子, 老師說,沒想到大家畫出來的 「家外有一隻狗」相似度超高, 幾乎都是三角屋頂的房子,然後小狗畫在房子旁邊wwwwww 明明在台灣大部分人住的房子都不是長這樣,大家卻都畫了歐美的住宅                                                                                                                                                                         我從幼稚園開始就是這樣畫的,大家都是XD                                                                                                                                                                                                這也是一種文化的影響呢! 最後我們討論了3個問題: 我們小組討論出來的是: 1
圖片
   10/23講座感想&10/30華語社會與文化課程分享: 先來說說10/23的講座吧! 我們聽的第一場是「 疫情下成大暑期線上課程設計及教學模式 」 在現在全球都壟罩在肺炎的疫情的清況下,海外的留學是有很多限制的, 所以不能出國留學和在家隔離的學生或老師就採取線上教學的模式。 聽完講師的演講,可以知道成大的課程設計和教學模式是算很完整,有系統的。 下一場的演講是 「 疫情下華策會線上測驗介紹 」 是在講在疫情下,華語文檢定的考試是如何進行處理。 不過後面講得很多,有些我都聽不太懂......哈哈。 兩場聽完,整體讓我有種想睡覺的感覺ww。 接下來是10/30的課程: 一樣老師讓我們小組討論上面這些問題, 中國的華文老師證照跟台灣的華文老師證照差別主要是在考試的時候, 中國那邊會比台灣這邊多一項面試試教的考試。 我和我小組成員討論出來,覺得台灣這邊的考試也可以新增試教這項考試。 再來是下半部的問題, 首先Q1,我們這組和老師後來告訴我們的幾乎一樣,我就放上圖片給大家看啦! 藍色框框的事一定會有,最常出現的, 紅色的則是要看情況,不一定會有。 Q2的部分,我們討論到的題目的隱形文化是,「想要擁有想要的東西的所有權」、 「擁有所有權的安全感」這兩個。 Q3我們討論出,老師的考試是學術類型的,而學生的則是實用、活用類型的。 而老師給的答案如下: 至於Q4的部分,有在上面說到過了, 我就直接來說Q5吧! 老師跟我們說的是權威的文化價值&正統的文化價值的差別。 我們討論出來的是從大部分的比賽或是演講等等來看, 我們認為說大部分的人都覺得中國那邊的腔調才是「正確」的, 而台灣不是,但我認為台灣人說中文和海外華人說中文和中國人說中文, 口音的的不同,又何嘗不是各個圈子自己的文化呢? 台灣也有台灣自己這邊的 「正確」呀!(我是這麼覺得的啦! 這樣就像是想跟中國劃清界線,卻又離不開的感覺(ㄡ......好亂XD 這樣看來,我們台灣也是蠻矛盾的ww 這次上課也是吸收到了很多不同的觀點和新知識,也期待著下星期的課程~ 以上!就是這次的課程分享了~謝謝閱讀